什么是行为模型?其实就是重复一种行为多次后产生的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用户针对产品的使用习惯。行为模型能有效帮助用户留存,是运营人必须知道的运营手段。
什么是使用习惯?是我们打开手机首先看下微信是否有新的消息,是我们吃饭就要先拿起筷子,是我们下意识做出的行为,完全不用经过大脑思考完成的事情。在我们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之前,首先我们要说说为什么要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整个产品的用户留存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不断的提升用户留存,保证用户的活性。那么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就是其中重要的,也是最强大的留存机制。它的目的是让用户按照一个合理的使用频次,重复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并逐渐成为用户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如果产品让新用户仅完成一次关键行为的体验,是无法形成用户的使用习惯,不足以带来用户的长期留存。所以需要产品通过合理的手段不断触发用户重复完成多次关键行为,养成习惯,才更有可能带来长期留存。
虽然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贯穿整个留存阶段(新老用户留存),但切入的时机点应从新用户留存期就开始推进。因为在新用户留存阶段时:
研究发现:习惯养成的时间与行为的复杂程度和对于该用户而言的重要性有关,行为的使用频率越高,演变为习惯的可能性越大。
因而小编将通过上瘾模型和用户行为闭环的构建方法论来说说通过增长手段养成用户习惯。
尼尔·埃亚尔在《上瘾》中,提出了新颖而实用的“上瘾模型”(Hook Model),即通过四个方面来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下面小编将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来说明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运用这个模型。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想起看微信朋友圈?大多情况可能是无聊的时候。那么无聊就是一个内部的情绪触发。那么触发就是诱导用户对产品产生行为。触发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
内部触发:用户内心的深层需求被满足。
触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外部触发引导用户完成几个循环后,让内部触发直接和产品关联。使用户一旦有了某种情绪和需求,直接想到并使用产品。
在用户被触发后,即将在产品中产生行为,那么下一步则是提高用户完成产品预设行为的概率。当要求用户完成的行为成本越小,行为分解的越简单,那么概率就会越高。这里可以通过福格行为模型来分析如何降低行为成本。
福格行为模型:(B=MAT),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
因而促进用户行为的关键要素有三个,分别是:
(1)动机M:福格建立的行为模型中,将用户的核心动机归为三类:
(2)能力A:完成行动的复杂度越低,用户决策成本越低,越容易转化付诸行动。而如何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我们通过六个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来分析:
(3)触发T:当用户动机和能力都具备了,触发就是指促使用户立刻行动的诱因。
降低用户的行动成本的关键:
酬赏的来源:20世纪40年代,詹姆斯·奥尔兹和彼得·米尔纳研究中偶然发现,动物大脑存在一个与欲望相关的特殊区域。依据动物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发现了大脑中的愉悦点,性爱、美食、物美价廉的商品等都会对大脑中的这个区域产生刺激,从而驱使我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奥尔兹和米尔纳的实验中导致大脑产生波动的并不是愉悦本身,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布莱恩·克努森通过研究发现,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并不是酬赏本身,而是渴望酬赏时产生的迫切需要。
酬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为何时候多变的酬赏,而不是固定的酬赏?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用户如果能够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就不会产生喜出望外的感觉。当用户习以为常的因果关系被打破,用户的意识会再度复苏,新的特殊事物激发了用户的兴趣并吸引了用户的关注,使用户对产品进行持续不断的使用。
大多数用户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并非是理性的,用户更换或舍弃产品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产品补贴给了用户的既得利益有多大,而是用户在产品中已经投入了成本有多大。用户对产品投入的成本越大,对产品的依赖度就越高,越来离开产品。
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即: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展望理论引申出的三个基本结论: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通过结论,用户在面临损失时,更容易冒险,会将自己之前的投入的成本设定成为新的参照点。基于此,产品需要不断的提高用户投入的成本,让用户无法离开产品。常见的投入类型为以下四点:
下面小编通过几个产品的案例来简要分享一下关于hooked模型的实践。
用户行为闭环是以hooked模型为基础,简化了hooked的四要素并将其应用到产生设计中。构建用户行为闭环的前提是通过用户的行为动机完成内部触发。
比如抖音,用户使用它的行为动机是用户在闲暇之时,想打发时间。根据用户行为闭环。
通过用户行为闭环培养用户习惯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理想频次是希望习惯用户能达到的产品使用频次。即假设用户养成了产品使用习惯后的理想频次是多少?是每天1次,还是每周1次或者2次还是3次。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来预估产品的理想频次。
定性:通过定性分析产品解决的什么样的问题来估算理想频次。
比如饿了么解决的是用户需要在外点餐的需求,那么点外卖的理想频次可能是每周至少3次。
定量:通过定量分析长期留存用户的频次来估算理想频次。
在这里小编之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产品的天然使用频次。一般情况下,理想使用频次要高于大多数用户的天然使用频次。比如饿了么的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频次是一周3次,而理想频次则是一周6次。
在确定了产品的理想频次后,下一步需要在产品的用户中找到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用户群,并努力增加这个用户群的体量。
判断用户是否是习惯型用户的两个核心的条件就是:
为什么一定要是老用户呢?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用户阶段的用户使用频次往往是高于全阶段的用户平均使用频次。并且新用户阶段的行为数据并不稳定。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参考。所以应该选取至少度过新用户的留存期后,使用频次依然保持理想频次的用户作为习惯型用户。
在找到习惯型用户后,需要分析这类用户的相似行为,并从中找出最有可能养成习惯的行为和路径。如何找出习惯型用户共有的“行为”和“路径”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针对习惯型用户的共有行为,梳理出用户完成这些动作的路径,找到路径上的所有关键节点。检查是否需要优化对应的行为闭环或者设计新的行为闭环。通过行为闭环,重复刺激用户,让用户不断经历路径,最终形成习惯。
本周的分享就到这里,祝各位假期快乐。
相关阅读:
1.产品用户留存的万能公式!
2.提高用户留存的 5 种方法
3.用户留存4步提升法!
4.提高用户留存方法策略
5.从用户留存和活跃的角度来谈活动运营
作者:杨三季
来源:杨三季
136 0806 8886【加微信请注明来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三街1599号(天府三街与南华路交汇处)